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首秋轮台

岑参 岑参〔唐代〕

异域阴山外,孤城雪海边。
秋来唯有雁,夏尽不闻蝉。
雨拂毡墙湿,风摇毳幕羶。
轮台万里地,无事历三年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身居异域在那阴山西面,轮台孤城位于雷海旁边。
秋季已到只见行行飞雁,夏日刚过不闻声声鸣蝉。
秋雨时时打得毡墙潮湿,秋风阵阵吹过帐幕腥腔。
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,边地元串已经过去三年!

注释
首秋:初秋之意,为阴历七月。
轮台:为北庭州属下辖一县,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,具体位置至今未得确定。
阴山:今乌鲁木齐以东之天山东段山脉。
雪海:浩瀚之沙漠雪原,为当时轮台北面之沙海。
毡墙:毡帐之围墙。
毳幕:毡帐。毳cuì,鸟兽的细毛。
羶shān,羊等牲畜的腥臊气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鉴赏

  《首秋轮台》这首五律于公元756年(天宝十五年)诗人居轮台时所作。诗人于公元754年赴北庭,至今已历三年,诗中描绘初秋边塞景物.抒写久居边塞的惆怅心情。

  诗的开头面句从地点“轮台”落笔写。地为“异域”,城为“孤城”,而又位于明山之外,雪海之边,两句互相补充,各分三层以写边地荒远苦寒,起调极为沉重。

  诗的次两句则从时间“首秋”落笔写。“秋来”和“夏尽”点明“首秋”,雁为北地之氏“唯有雁”照应“孤城”二字;蝉为家乡之物,“不闻蝉”照应“异域”二字。“唯有”、“不闻”。从所见所闻,一正一反两个方而来写边地荒远苦寒。

  诗的五、六两句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《首秋轮台》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(756年)七月,在轮台所作,岑参是年四十岁,距第二次赴北庭整三年。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(754年)来到边塞,至此时已是三个年头,思归之情自难抑止,此诗即写其在驻地轮台的心情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谢楚发译注·.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·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1

简析

  《首秋轮台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此诗先写轮台的偏远,次写轮台的苦寒,起调沉重;再写轮台的凄凉,点染秋景气氛,勾划出一个极为凄苦的环境;最后表露久居轮台的怅惘愁思。整首诗以凝炼的语言,描绘边城初秋的风光,营造出一种高旷、辽阔、恬美的意境,传达出诗人幽微、复杂的心境。

岑参

岑参

岑参(718年?-769年?),荆州江陵(今湖北江陵县)人或南阳棘阳(今河南南阳市)人,唐代诗人,与高适并称“高岑”。天宝三载(744年),岑参进士及第,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,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,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。唐代宗时,岑参曾任嘉州(今四川乐山市)刺史,故世称“岑嘉州”。约大历四年(769年)秋冬之际,岑参卒于成都,享年约五十二岁(51周岁)。文学创作方面,岑参工诗,长于七言歌行,对边塞风光,军旅生活,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,边塞诗尤多佳作。 414篇诗文  502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

杜甫 杜甫〔唐代〕

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,夔府别驾元持宅,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,壮其蔚跂,问其所师,曰:“余公孙大娘弟子也。” 开元五载,余尚童稚,记于郾城观公孙氏,舞剑器浑脱,浏漓顿挫,独出冠时,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,晓是舞者,圣文神武皇帝初,公孙一人而已。玉貌锦衣,况余白首,今兹弟子,亦非盛颜。既辨其由来,知波澜莫二,抚事慷慨,聊为《剑器行》。昔者吴人张旭,善草书帖,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,自此草书长进,豪荡感激,即公孙可知矣。

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
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
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。
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
绛唇珠袖两寂寞,晚有弟子传芬芳。
临颍美人在白帝,妙舞此曲神扬扬。
与余问答既有以,感时抚事增惋伤。
先帝侍女八千人,公孙剑器初第一。
五十年间似反掌,风尘澒洞昏王室。
梨园弟子散如烟,女乐余姿映寒日。
金粟堆前木已拱,瞿唐石城草萧瑟。
玳筵急管曲复终,乐极哀来月东出。
老夫不知其所往,足茧荒山转愁疾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菩萨蛮·小山重叠金明灭

温庭筠 温庭筠〔唐代〕

小山重叠金明灭,鬓云欲度香腮雪。懒起画蛾眉,弄妆梳洗迟。
照花前后镜,花面交相映。新帖绣罗襦,双双金鹧鸪。(帖 一作:贴)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入朝洛堤步月

上官仪 上官仪〔唐代〕

脉脉广川流,驱马历长洲。
鹊飞山月曙,蝉噪野风秋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